发布日期:2025-07-21 09:37
近期,全国多地持续发布高温预警,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中暑事件频发。据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统计,近两个月120急救电话中,主诉中暑或疑似中暑的求助者显著增多,其中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等户外工作者占比超六成。与此同时,高温引发的隐性中暑、热射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病例也呈上升趋势。面对极端天气,科学防暑已成为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
一、高温威胁:隐性中暑与重症风险并存
中暑并非仅发生在烈日下暴晒时。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李琳指出,在湿度超过90%、门窗紧闭的室内环境中,即使室温仅29℃,也可能因热量无法散失导致中暑。73岁的陈女士因未开空调、穿着长袖长裤休息,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实则已发生隐性中暑。
重症风险升级:热射病作为中暑最严重类型,死亡率超50%。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40℃)、无汗、昏迷、抽搐等症状,若未及时降温,多器官功能可能在数小时内衰竭。巩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师许玉倩强调:“户外工作者、运动员、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是热射病高危人群,需重点防护。”
二、科学防暑:四大核心措施
1. 避开高温时段,减少户外暴露
• 户外工作者:遵循“抓两头、歇中间”原则,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峰值时段作业。企业应严格执行《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气温超40℃时停止户外作业,35℃以上增加轮休频次,并提供遮阳棚、凉茶等降温设施。
• 普通市民:外出时佩戴宽边遮阳帽、穿透气长袖,随身携带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儿童需避免长时间在暴晒区域玩耍,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室内。
2. 合理补水与电解质平衡
• 饮水原则:少量多次,每日饮水量达1500—20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可饮用淡盐水、绿豆汤或运动饮料补充钠、钾等电解质。
• 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饮水量。例如,服用利尿剂的患者需咨询医生确定合理补水量;糖尿病患者运动后需监测血糖,防止低血糖。
3. 优化室内环境,警惕“室内中暑”
• 空调使用:温度设置在26—28℃,避免直吹头部或关节,防止引发头痛、面瘫。室内外温差控制在8—10℃以内,减少血管骤缩风险。
• 通风管理:密闭房间需定时开窗换气,可使用风扇辅助空气流通。独居老人家庭应常备室温计,室温超30℃时立即采取降温措施。
4. 识别先兆症状,快速应急处理
• 先兆中暑: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心悸等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额头、颈部,饮用含电解质饮品。
• 重症中暑:若患者体温超40℃、意识模糊或抽搐,需第一时间拨打120,并采取“六字急救法”:
• 移:转移至通风阴凉处;
• 脱:脱去多余衣物;
• 降:用冰袋、冷水擦拭大动脉处(如腋窝、腹股沟);
• 联:联系医疗机构;
• 喂:清醒时少量补充淡盐水;
• 防:防止二次伤害(如避免患者呕吐时呛咳)。
三、社会共治:构筑防暑安全网
1. 企业责任:落实防暑保障
• 提供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药品,工地设置“爱心冰柜”供应冷饮。
• 开展高温作业安全培训,示范中暑急救操作(如湿毛巾冷敷、冰袋放置位置)。
2. 社区关怀:聚焦弱势群体
• 网格员定期探访独居老人,检查空调、风扇使用情况,协助购买防暑物资。
• 公园、公交站增设喷雾降温装置,为市民提供临时避暑场所。
3. 公众教育:破除防暑误区
• 误区1:“喝冰水更解暑”→ 冰水易引发胃肠痉挛,应选择常温或微凉饮品。
• 误区2:“白天防暑就行”→ 夜间持续高温同样危险,需保持室内通风。
• 误区3:“不出汗就不怕热”→ 无汗可能是热射病前兆,需结合体温监测判断。
四、健康提示:高温天警惕“连锁反应”
• 心脑血管疾病:高温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心梗、脑梗风险上升。患者需避免情绪激动,按时服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时立即就医。
• 肠道传染病:夏季食物易变质,需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过期食物,预防细菌性痢疾等疾病。
• 蚊媒疾病:及时清理积水,使用驱蚊剂,防止登革热、疟疾等通过蚊虫传播。
结语:防暑降温是一场需要个人警惕、企业担当、社会用心的“全民战役”。通过科学防护、及时干预和社会支持,我们定能在热浪中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让每一个夏日都安全清凉。
初审:王香
二审:赵琳
三审:张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