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教研室开展幼儿园实习巡视工作,线上联动共促学生成长
发布日期:2025-10-30 08:27

       为精准掌握学生幼儿园实习实效,推动实践育人质量提升,近期,艺术学院早期教育教研室组织实习巡视工作组,通过线上巡查、园方座谈及实习日志追踪等方式,对学生展开专项调研,重点关注其在保教岗位中的适应状态、工作表现及成长需求。

适应良好:从“新手”到“小助手”的快速转身

       “早上7点半到岗,跟着王老师一起迎接小朋友,帮忙搬小椅子、挂书包;上午组织绘本阅读,虽然声音还有点抖,但孩子们都围过来听……”这是实习生姜同学在日志里记录的首周日常。巡视组线上调取多日监控画面并与园方沟通发现,多数实习生已平稳度过适应期:能独立完成晨间接待、餐点分发、午睡巡视等基础事务,主动参与教室卫生整理、区角材料补充等班级工作;与主班教师配合默契,部分学生还尝试协助设计“春天主题”墙面装饰,逐渐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某幼儿园主班教师评价:“这些学生肯吃苦、有耐心,教一遍流程就能记住,现在不少孩子会主动喊他们‘小老师’。”

态度扎实:用“细心”守护童年

       线上巡查聚焦午休时段外的关键场景——区域活动、户外游戏、离园准备等,结合实习日志与随机语音访谈,学生们的工作态度获一致认可。“今天乐乐尿裤子了,我按照老师教的步骤帮他换衣物、擦身体,还安慰他‘没关系,老师小时候也这样’,后来***妈特意发消息说孩子回家念叨‘实习老师像妈妈’。”实习生李同学在日志里分享的小插曲,折射出学生对幼儿生活照料的用心。园方反馈显示,学生普遍能坚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耐心回应提问,未出现因急躁或疏忽引发的安全问题,家长满意度达95%以上。
       巡视中也发现,部分学生仍需在实操中积累经验:面对幼儿争抢玩具时的情绪疏导稍显生硬,多依赖教师介入;组织手工、音乐活动时,环节衔接不够自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的理解与实践转化能力较弱。“有个学生设计的‘认识颜色’游戏,材料准备很丰富,但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认知差异考虑不足,导致小班孩子兴趣不高。”参与座谈的教研组长指出。
       针对这一情况,校方与园方已启动“双导师”提升计划:幼儿园为每名学生配备“技能导师”,重点指导情绪安抚、活动设计等实操技巧;学校将通过线上平台推送《幼儿常见问题应对案例集》《教学示范课》等资源,并每周组织线上研讨,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经验转化为自身能力。
       “实习是幼师生成长的‘关键一课’。”巡视组负责人徐主任表示,此次线上巡查不仅让学校更直观地掌握了学生实习动态,更搭建了校-园-生三方沟通的桥梁。下一步,学校将持续优化巡查机制,增加非午休时段的随机抽查,重点观察学生与幼儿的互动质量,并结合学期末考核(含幼儿发展评价、教师综合评分),动态调整支持方案,助力学生从“实习生”向“准幼师”稳步迈进。
编辑:徐继滕
初审:李木童
复审:李莉
终审: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