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威胁校园安全的“头号劲敌”,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升级,给大学生群体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校学生被骗案件超12万起,平均每天328人受骗,从“港漂”学生遭遇的“假冒官员”骗案到内地高校频发的刷单诈骗,案件类型多样且隐蔽性强。对此,各地高校联合公安、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创新反诈宣传模式,构建全方位校园反诈防护体系。
近期校园诈骗案件呈现传统手段迭代与新型骗局涌现并存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六大类:
刷单返利诈骗:以“低投入高佣金”为诱饵,通过小额返利诱导学生加大投入,涉案金额常达数万元。某同学因轻信兼职群信息,被以“操作错误需充值解冻”为由骗走9万余元。
虚假交易诈骗:涵盖演出票务、手机数码、游戏账号等领域,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引流,诱导私下转账后失联或发送虚假商品。
冒充身份诈骗:包括冒充公检法办案、亲友借钱、客服退款等场景,部分案件借助AI换脸技术增强迷惑性,香港高校此类案件单宗平均损失高达50万港元。
• 投资理财诈骗:以“虚拟货币”“高收益理财”为噱头,针对有投资需求的学生设置陷阱,利用专业话术降低警惕。
• 校园贷相关诈骗:包括虚假校园贷、注销“校园贷”征信等类型,专门瞄准资金需求较大的学生群体。
• 涉违禁品诈骗:少数学生甚至沦为诈骗实施者,如长沙某学院3名学生用自来水冒充“听话水”售卖,涉案60万元后被判刑。
多维联动:构建校园反诈共同体
面对严峻形势,“校警社企”四方联动成为反诈工作核心模式,形成全方位防护网络:
1. 警校协同深化专业支撑:兰州理工大学联合公安反诈中心建立“校警社”三位一体机制,民警结合高校大数据解析新型诈骗手段;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邀请民警开展“情景模拟教学”,还原诈骗话术与心理操控过程,直观揭露骗局套路。郑州公安联合企业一年内打击7个诈骗引流窝点,拦截资金5000余万元。
2. 高校创新宣传载体:香港多所高校将防骗问卷或训练课程设为入学必备环节,未完成者无法使用校园设施或领取学生证;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每月发布“警情通报”,用本校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昆明13所高校组织学生创作反诈短视频,借助网络扩大宣传覆盖面。
3. 科技赋能筑牢技术防线:各地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与预警开启,抖音等平台日均拦截涉诈信息超700万条,年推送预警2000多万条,避免用户被骗超150万次。活动现场设置的“反诈科技体验区”,让学生直观感受96110专线的预警与举报功能。
4. 校园网格化自主防御:高校组建班级反诈宣传员与宿舍“安全哨兵”队伍,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反诈知识全覆盖;开展“反诈大转盘”“闯关游戏”等趣味活动,在互动中传递“三不一多”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
编辑:陈婷婷
初审:李木童
复审:胡正
终审: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