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8 08:55
一、核心认知:隐翅虫的危害
隐翅虫本身不叮咬人,但体内含有强酸性毒液(pH值1-2)。若虫体被碾压、拍打或压碎,毒液接触皮肤会引发隐翅虫皮炎,表现为红斑、水疱、糜烂,伴随灼热感和刺痛,严重时可能继发感染。
二、主要防范场景及措施
1. 宿舍防范
• 夜间休息时务必关闭门窗,或安装细密的纱窗、纱门,阻止隐翅虫进入。
• 尽量减少使用强光灯(如白炽灯),可换用柔和的小夜灯,因为隐翅虫有趋光性。
• 睡前检查床铺、枕套、衣物表面,避免隐翅虫藏匿。
2. 教室与食堂防范
• 课间或用餐时,若发现桌面、墙面有隐翅虫,不要用手直接触摸或拍打,可用纸巾轻轻捏住虫体边缘将其挑离并丢弃。
• 保持教室、食堂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和积水,减少隐翅虫滋生环境。
3. 户外活动防范
• 傍晚、夜间在操场、绿化带等区域活动时,尽量穿长袖衣物、长裤,避免皮肤裸露。
• 不要在草丛、树荫下长时间停留或躺卧,这些是隐翅虫常出没的地方。
三、紧急处理方法
若不慎接触隐翅虫毒液,需按以下步骤处理:
1. 立即冲洗: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接触部位,至少持续10分钟,中和毒液酸性。
2. 避免抓挠:不要抓挠患处,防止水疱破裂引发感染。
3. 及时就医:若出现红肿、水疱、剧烈疼痛或感染迹象(如流脓),立即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遵医嘱使用药膏或口服药物。
四、校园宣传与管理
• 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班级群等渠道,普及隐翅虫防范知识,提高师生警惕性。
• 后勤部门定期对校园绿化带、墙角、积水处等进行消杀,降低隐翅虫密度。
初审:程立前
二审:赵琳
三审:张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