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户外活动需防范蜱虫叮咬
发布日期:2025-10-18 08:57

       随着秋季的到来,户外活动日益增多,蜱虫叮咬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蜱虫是一种小型寄生虫,可传播多种严重疾病,如莱姆病、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为保障公众健康安全,专家提醒市民在夏季户外活动中需注意防范蜱虫叮咬。

       蜱虫活动特点及危害

蜱虫一般在温暖湿润的季节活动频繁,特别是在5月至7月。蜱虫多寄生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通过叮咬宿主传播病原体。蜱虫叮咬后可能引起皮肤局部炎症,更严重的是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科学防范蜱虫叮咬
1. 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避免皮肤裸露。可以使用含有避蚊胺、羟哌酯等成分的驱虫剂喷洒在衣物和裸露皮肤上,特别是耳后、颈部、腋下等部位。
2. 避免高风险环境: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虫栖息地长时间坐卧。露营时选择干燥开阔区域,帐篷周边需彻底清理,铺设防潮垫形成物理隔离。
3. 户外归来检查: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特别是宠物毛发,及时发现并清除可能附着的蜱虫。回家后立即沐浴并高温清洗衣物。
       蜱虫叮咬后的处理
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应保持冷静,避免直接用手拔除。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使用酒精涂抹蜱虫,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然后用尖头镊子夹住蜱虫的头部,垂直向上拔出,注意不要左右摇动,以免口器断裂残留皮肤内。取出蜱虫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如果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及时的应急处理,可以大大降低蜱虫叮咬带来的健康风险。公众在享受户外活动的同时,应提高防范意识,确保自身健康安全。


初审:刘娜
二审:赵琳
三审:张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