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22 10:25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准绳和基本内容依据,为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和提升提供了基础范本。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应突出“职业认知”“数字环境”“综合评价”三个关键性因素。
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知,强化“数字认知―职业技能”的数字意识链路
“建模是人类特有的认知方式,人类是通过建立用于认知的分析模型来处理信息和认识事物的”,而建模的实质是人们对于世界知识的分类和认识。高职院校教师对于“数字时代”“数字中国”“智慧教育”等等数字化赋能教育的“建模”则是基于对这些数字知识的认知分类。在《教师数字素养》中的“数字意识”列举了“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意愿、数字化意志”三个维度,具体到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意识培育和提升方面则是要强化教师“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的链路建模,简而言之则是形成高职院校教师的数字认识分析模型。强化高职院校教师数字意识链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发挥教师具身认知的承载功能。教师作为具身认知的载体,在日常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已经融入了“数字时代”的社会活动中,数字技术比如支付、订购、预约等等都在影响教师具身认知,由此可知以教师自身作为认知提升主体,是提升数字素养的基本认知前提,基本路径则是强化教师主体责任意识。二是建立“数字认知―职业技能”双元认识框架。高职院校教师通常将数字认知与职业教育的“职业岗位”特征割裂开来,将数字认知简单化为数据、信息、平台、软件等技术内容,而忽略了技能岗位的需求性,因此要强化“数字―技能”间的关联度,基本路径则是加大数字化转型的专题教育,开展专项交流讨论活动,让高职院校教师更多走进企业,带着数字化思维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困点。三是建立联合式培训项目。借鉴俄罗斯、西班牙、英国等国外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项目化管理做法,一方面依托我国高职教育联盟的平台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互联网上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计划”进行选课学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进行内部线下培训,与技术应用型高等学校合作开发专项培育项目,与企业合作建立技能技术培训合作项目。
二、优化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环境,紧密“数据平台―数字生态”的数字适应链条
在《教师数字素养》中,“数字化应用、社会责任”两个维度整体内容占比较大,是教师数字素养核心框架内容,要实现这两个要素提升离不开数字环境的优化。从传统意义上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环境是各类数字化资源,包括高职院校数字化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数据平台等方面,但是随着我国数字战略建设深入,数字环境不仅包括上述内容,还包含了网络生态、信息安全等内容,由此在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将“数据平台”与“数字生态”建立起更为广泛的链接。紧密“智慧平台―数字生态”的数字适应链条可以着力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及时改造升级信息系统。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启动已有几年时间,能够满足师生基本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处理和运用,但是与当前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大规模数据、大容量信息的数据处理功能存有现实“代差”,由此可知改造升级现有信息体系迫在眉睫,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基于体系的系统规划和设计。二是优化高职院校数字生态。数字生态包括网络生态、信息生态、技术生态等多维度的生态链条。高职院校教师处于生态链条的关键位置,对上承接各类教学教育活动,对下承接各类学业信息评价,对中肩负着数字化协同育人的任务。因此优化数字生态路径是夯实高职院校数字化建设的主体责任,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文化氛围,引导广大教师合理、科学、规范地使用数字信息技术,签订合法安全使用数字信息技术的相关协议,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营造绿色安全的数字生态环境。
三、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健全“数据评价―专业发展”的数字教研支撑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有效评价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是当前一个重要思考题,“开展分层分类的精准评价,数智驱动的全面评价,持续监测的追踪评价”,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应当融入教师的整体评价制度中,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加以考量,从《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视角来考察需要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评价的体系之中,最核心要义是提高数字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贡献率。由此可知要从“数据评价”与“专业发展”的融合度上下功夫,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渠道。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依托现有教学研究模式,增加数字化辅助研究系统,研发相关教学研究活动的软件、平台,增强教师间的数字信息交互,让数字技术资源对教师个人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成为常态,并及时提出数字技术资源的更新需求。二是将学生学业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的数字化运用纳入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设定相适应的指标参数,激发教师建构学生各类数据模型,依据模型动态调整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当前情景虚拟技术,增强学生评价的可视化效果,并运用到教师自我评价中,倡导教师综合评价的“可视化”。三是激发教师数字化创新思维。专业发展是技术技能发展和创新思维发展的“融合体”,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激发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动力,将数字创新的成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价的成果范围中。(节选自《职教论坛》202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