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0-22 10:26
一、遵循标准指南,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基于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是要梳理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部署和最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融入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使命要求,确保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偏航”。二是必须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包括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专业简介、课程教学大纲、职业学校专业(类)岗位实习标准、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三是要认真分析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以及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的要求和标准,将相关内容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内容中,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四是要分析区域相关职业的人才特点与未来人才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条件和校企合作基础等,增强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施的可行性。
二、开展系统调研,确保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岗位需求对接
基于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首先,应在调研前进行周密的调研设计,包括调研目的、调研对象、调研内容、调研工具、调研方式、资料收集与分析、质量控制等,其目的是对调研的准备、实施、质量控制、报告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安排,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确定调研岗位或职业时,既要考虑传统产业也要考虑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调研对象应尽可能考虑与人才培养工作相关的部门与人员,以一线骨干员工、基层管理者等技术专家,同行专家,课程专家为主,也不能忽略行业企业管理者和相关机构负责人。调研内容包括行业的发展与变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需求、同类院校的经验做法等等,对于人才的规格要求,重点以“职业→岗位→任务→子任务→人才规格”为主线,不能忽略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指南等方面的调研。再次,在实施调研的过程中,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收集资料的质量,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参考性。最后,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时,应分类进行梳理,去伪存真,综合分析产业与专业的对接,以及产业岗位、职业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新要求,不同岗位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以及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为确定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提供依据。
三、分析模块功能,重构对接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于调研结果,借鉴成熟的专业和课程建设理念或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团队情况,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一是建议使用相关职业教育理念或专业理论等作为模块构建逻辑的理论依据。多位学者采用“书证融通”理念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有学者基于OBE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有学者基于师资准入需求分析重构了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二是建议认真梳理课程对接岗位或新职业、新业态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以及完成任务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建模块,用专业的理念与逻辑重构专业课程结构。三是要梳理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以及岗位代表性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各任务之间的关系,以确定模块的功能与属性,以及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要挖掘真实的工作岗位,同一任务的完成可能需要达到的不同层级的目标,并由此设计不同的项目或任务情境,以及确定各任务包含子任务的难易程度。
四、深化产教融合,确保课程模块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要落实模块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是建设好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发挥各自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如,现代学徒制、校中厂、厂中校等育人平台将为模块化教学实施提供较好的平台支撑。二是培养一支专兼结合、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技艺精湛能够胜任模块化教学、敢于创新且能够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三是共同建设好满足线上、线下教学的各类资源、学习平台等,做好模块化教学实施的基本保障。四是根据课程模块特点,构建适合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如李婧团队借助STEAM课程教学的设计原理,生成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问题情境,通过跨专业群课程知识与技能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性小组合作中内化核心知识和技能,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并依据职业标准,由企业专家、教师和学生完成学习评价,由此构建一个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创新性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将企业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数字化技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确保教学与生产不脱节。五是在做好系统设计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过程的真实数据采集,基于客观的数据分析教与学的行为,通过评价和诊改促进“教”与“学”的质量提升。
五、优化数智评价体系,重构全场域数据画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首先,构建支持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质量保障体系,基础性工作是做好整体设计,这也是最难的工作,所有质量评价体系所涉及的评价对象,都必须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等各方面均应进行综合设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综合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工作、各相关主体和对象。从理论上来说,不同的评价对象均应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包含一定的维度和相应的指标体系。评价内容不仅仅只是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应包括支持模块化教学的联盟、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相关企业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支持、学校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激励和政策保障等,这些都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其次,对于模块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应作为评价体系构建的重点予以考虑:在课程内容构建层面的评价指标,可能至少应包含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构建的逻辑性、课程任务与岗位的吻合度、课程目标与岗位人才规格的匹配度等;在课程教学实施层面,需要考虑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在课程教学评价方面,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成长的增值度、学习效能的增长度、学生的满意度等;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优先考虑结构的合理性、能力的胜任度、配合的协调性等;在教学条件和资源方面,可以从环境的智能化、条件与资源对教学的满足度、数据反馈的及时性、数据推送的准确度等方面考虑评价指标。再次,智能化的评价环境搭建也非常重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科学搭建数字化平台,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智能场域中,适时、动态、系统采集真实数据资料,适时对各评价对象进行数智画像,客观、公平、真实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最后,要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结果,真正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