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推进路径
发布日期:2024-10-22 10:29

       为有序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建设,需要通过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从而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工科类职业院校理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紧密把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脉搏,走出一条依托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
       一、深刻理解科教融汇的内涵,树立科教融汇的教育理念
       工科类职业院校要明确科教融汇旨在实现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汇聚资源、信息和能力,形成协同发展关系,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科教融汇强调将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的实践相结合,以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发展。一方面,科教融汇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将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另一方面,科教融汇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将科学和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科教融汇是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产教融合与科教创新的重要途径。工科类职业院校应明确自身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即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精湛职业技能、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通过科研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通过举办科研讲座、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要通过加强科教融汇理念和实践成果的宣传,提高社会对科教融汇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坚持应用导向理念,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定科研,破解行业企业技术难题。通过资源引导、政策吸引等方式引导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其他主体共同深化科教融汇理念,共同打造并推广具有示范性、可复制的“科学技术+职业教育”工科类职业院校育人模式。
       二、完善成果转化与激励机制,践行“岗课赛证”育人模式
       工科类职业院校应将科教融汇成果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科教融汇活动,对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和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形成正向激励效应。将科教融汇的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学生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设立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科研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评价体系应涵盖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效益等方面。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确保科研成果的独立知识产权并便于转移,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将职业标准、技能大赛赛项和1+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将工作岗位、课程、竞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结合。通过岗位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赛促学,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以证促学,通过让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促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通过“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综合实施,及时更新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丰富并扩展工科类职业院校科教融汇的内涵。
       三、积极搭建区域科教融汇平台,加快科教融汇型资源建设
       工科类职业院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平台建设,院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企业则可以获得技术支持和人才资源。坚持以专业群打造和科研平台建设能力提升为抓手,整合各方技术资源,举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特色订单班、现代学徒班,建设特色产业学院。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科教融汇工作,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格局。
       首先,要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科研中,使科研成果更贴近实际应用;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实习和实践,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接触到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其次,要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深入了解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最后,要积极探索实施联合科研项目,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工科类职业院校要实现科教融汇的育人功能,离不开课程及教材等资源的建设,必须坚持上下衔接、内外参与的原则,根据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定期组织校内外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相关课程和教材研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跨学科融合课程,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并开发相应教材,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科教融汇。
       四、坚持教学与科研协同并进,推动课程与项目同步开展
       科教融汇是工科类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要让科技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效融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贡献。
       工科类职业院校要注重“立地式”科研,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课题立在产业需求,把成果用在生产一线,既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接企业需求、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又要积极对接科研院所,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发挥“中试车间”的作用。科教融汇的外延和内涵可大可小,对工科职业院校而言,要将科教融汇聚焦于通过应用研究反哺教学,使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能力模型更加符合行业企业技术发展需求,并加强和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促进多领域知识的交流和融合,形成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氛围,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具体来看,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创业项目中,增强科教融汇育人实效;开展行业前沿课程建设,根据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时引入新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加强项目实践、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知名企业和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提升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参与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院校的科教融汇工作走向国际化。
       五、注重教师队伍科研水平提升,激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通过“外引内育”的方式,加强工科类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科研水平。一是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科研团队,以提高工科类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校内外合作提升工科类职业院校的科研水平。二是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内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通过选派教师到科研机构、高精尖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各类科研项目和技术改革,畅通教师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人员交流合作以及流动任职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三是建立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对在科教融汇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荣誉,激发教师参与科教融汇的积极性。
       通过制度建设、评价改革、示范引领、专业培训等方式,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通畅渠道,激励教师通过科研与教学互动自我赋能,并有效应用于人才培养中。无论是教师本身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还是外部科技资源的融入,都需要教师意识的唤醒、能力的培育和有力的行动。工科类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努力成为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等科教资源运用于育人过程中的专业化教师。工科类职业院校教师要善于追踪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及知识的发展情况,能够主动把科研或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六、建立合理的科教融汇评价体系,提高学生支持和参与程度
       制定科教融汇工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定期对学校的科教融汇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将反馈结果作为指导职业院校改进和发展的重要依据,针对问题和不足,制定具体的措施持续改进。建立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和企业对科教融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工作方案。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和指标,确保评价与反馈结果更加符合产业实际需求,提高工科类职业院校科教融汇工作的实效性。
       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竞赛项目是落实科教融汇的有效途径。通过培养其跨学科素养,潜移默化地将科教融汇的理念落实到学生实践活动中。与其他类型职业院校学生相比,工科类职业院校学生通常更专注于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更容易用逻辑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对工科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施科教融汇方面有一定优势。工科类学生必修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分析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是实践的基础,也是进行创新和应用的基石。职业院校工科专业含有较多的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实践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工科专业学生有更多参与科研项目与竞赛的机会,通过科研实践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通过举办科技创新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学生参与程度及支持情况是衡量科教融汇成效的关键尺度。一方面,工科类职业院校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情景式、参与式、体验式的课程和教学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通过浸润式教学把科技创新的意识、原理及能力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对科技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和评价制度,把科技知识的传递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把学生科技体验、参与科研情况与取得成果等作为教师、学生考核的指标。在各级各类考试设计中更加体现发散式和前沿性,使科技创新的原理、成果等有效融入考试内容,通过系统性评价驱动和引导,增强学生参与科教融汇的积极性。(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