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融合教学等已成为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新时代已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课程设置中五育并举的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要与德育紧密融合
在各种教学范畴中,结合劳动教育和德育对于学生的培养有必要性和深远影响。劳动课不能只是简单说教,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否则将会成为观摩式的劳动教育。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思想,强调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劳动不仅是为了维持生计,更是形成性格、锻炼毅力、熏陶情感的关键路径。职业院校可以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劳动教育中,从心灵上爱护学生、人格上尊重学生、行动上支持学生、精神上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实习实训和社区服务中学习和实践道德规范,深化文明养成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劳动教育要与智育科学融合
劳动不仅仅为人们提供物质资源,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塑造人们的思想与认识。当学生在劳作过程中体验、处理难题并寻求新颖思路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智能程度。唯有亲身投入其中,才能深刻领悟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行动中。而每个劳动环节都是应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测试与使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成长。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各类挑战,需要寻找出路。这个找寻答案的过程既训练了他们的思辨技巧,又增强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劳动教育的不断推进,能使他们逐渐发现新规律和产生新想法。这种创新的动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驱动力。只有依赖创新,才能探索未知的世界,实现更大的突破。总之,劳动是人们走向智慧之路的方式。只有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
(三)劳动教育要与体育深入融合
其一,有利于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体能训练,其主要特点是实践操作。这使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困难与乐趣,理解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建立对职业的喜爱、尊敬及珍视的态度,塑造他们的努力、坚定、创造力、团队合作等职业精神。其二,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体力活动与体育训练都是以人体为基础的教育方式,学生通过锻炼释放精力,强化身心健康,防止病患。这两种教育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各种技巧,如力量、速度、敏捷度、协调性和稳定性等,以此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和素质。其三,有利于开阔视野。无论是劳动还是体育课,都建立在社会基石上,这使学生有机会通过亲身经历了解不同的人物、事件及文化生活习惯,从而增加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与开阔眼界。同时,这些课程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掘并应对挑战,提升其创新创造能力。其四,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和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记忆。当把劳动教育融合到体育教学时,可以设计出更贴合学生年纪特性、喜好和个人特质的活动,让他们体验其中的趣味性和满足度,激发求知欲及学习热情。此外,这也有助于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学会认知、察觉、动手并获得回馈等,使原本较为空泛或过于理性的概念变得更加具像化且实用,也能够增强其内容多样化的程度,以增强对知识点及其技巧掌握深度的学习效果。
(四)劳动教育要与美育生动融合
劳动教育融入美育以劳动实践揭示美的本质规律,在美育实践中能生动彰显劳动内蕴的和谐与自由之美。职业院校根据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因地因校制宜积极开展形式各样的具有时代特征、教育特质和学生特点的艺术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外显的劳动技能进行创造美的劳动,形成内隐的劳动意识。不管是艺术、文学、音乐还是自然,它们与劳动巧妙、生动地融合,能帮助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开阔艺术视野、加强艺术认知、提升审美素养的同时,培养劳动意识、强化艺术创作的劳动技能,并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乡土情怀,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两种素养相得益彰。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
在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突出强调“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指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方式,形成与各行各业劳动内容相对接的,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劳动、职业体验劳动和专业实践劳动等在内的课程内容体系。
(一)做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端正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职业院校劳动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劳动课程设置中,首先要考虑帮助学生克服轻视劳动、好高骛远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创造劳动的乐观精神。劳动观一定程度上主导着高职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处理各种问题的总体方向。只有当他们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劳动”并付出行动,才能正确认识未来就业的需要,认清自己在社会的价值。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充分挖掘深层次的劳动教育内涵,推出一批具有职业院校特色,富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的劳动实践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实践能力,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成就职业院校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劳动教育形成的矩阵效应
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构建完善、系统化的劳动课程体系。作为职业院校,一方面,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制订教学目标和计划,明确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权重,编写具有办学特色、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劳动教材。另一方面,要利用办学优势,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行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明确专业课程的劳动育人标准,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1.制定分层次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征,从劳动观念养成、劳动技能升级、劳动创新赋能等维度,给学生制定明确的劳动素养提升指标。分层次考查学生对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重视学生是否在劳动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与所学专业形成了互补共进,让他们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认知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劳动的尊重和对世界的理解。
2.创设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课堂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结合职业院校特色和具体举措落实,打造融思政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和评价体系。如建立劳动教育课程群,开设“某专业生产劳动教育”等特色选修课;将某一个教学周设置为劳动周,动员学生在劳动周充分参与劳动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开展劳动建设区建设、劳动成果展示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专业与个性化课程体系劳动体验。又如,通过专业技能大比武、科学试验、体育挑战赛、文学创作、艺术作品展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各科目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并进一步提升其应用能力,还能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劳动教育和体育教育间的紧密关联。
3.构建“横向+纵向+多元”的评价体系
开展好劳动教育,需要全校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为其保驾护航。劳动教育要以开展科学评价为导向,尝试构建“横向+纵向+多元”的评价体系。在横向方面,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科学设置目标清单、内容清单和成效清单等;纵向方面,注重前后衔接,形成各学段既能独立又能全程贯通的评价;结合学生、教师、企业、社区和家庭评价等,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如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实操手册、劳动素养评价办法等,不仅把劳动教育行动计划、职责和评价办法贯通成一条主线,还对劳动清单进行细化、量化,使之成为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的“工具书”。(节选自《现代职业教育》2025年第26期)
初审:陈淑琴
复审:王玉岭
终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