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发布日期:2025-10-15 09:38

一、加强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全面提升其数智技术应用能力,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学校需完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合理分配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数字环境,提供运用新技术教学的机会。这有助于促进教师熟练运用各类教育信息化工具和平台,如在线课程开发软件、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提高教师掌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增强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进而推进数智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创新和优化。其次,学校需通过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如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促进教师掌握先进的数智技术,强化其对数智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再次,学校需通过在线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元的资料和教程,帮助教师根据个人的时间和能力调整学习进度,提升教师快速高效收集、处理以及分析数据的能力,也便于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化辅导。这不仅可以降低教师对使用技术的疑虑、增强其使用技术的意愿,而且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学校需开展实践研修活动。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实践研修,如参与技术研发、在线课程开发等活动,熟练掌握数智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科研等方面的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增强跨学科意识与能力

高职院校应运用数智技术的高效性、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双师型”教师搭建跨学科交流学习平台,促进其强化跨学科意识、丰富跨学科知识储备以及推动高职教育创新与发展。例如,建立平台管理制度,加强平台的技术升级更新,持续优化功能服务,保障平台稳定安全运行,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增强教师的跨学科意识;设立平台奖励制度,对积极参与平台交流学习、共享教学资源、开展项目合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交流学习机会,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行业研讨会、企业实践实训等活动,促进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等,拓宽知识视野和培养创新思维,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此外,为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需提升跨学科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教学能力提升依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包括参加学术交流、专业培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同时发挥校企互补优势,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选聘兼职教师和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等,推进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提升涉及完善奖励制度、加大经费支持、建立科研信息平台等,可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如制定科研计划、参与学术会议、组建科研团队等,并促进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则通过举办各学科领域创新培训课程、邀请各创新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讲座、选派教师顶岗实习以及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拓宽创新视野,促进教师在跨学科教学、科研和技能方面的创新。

三、构建跨学科终身学习共同体

高职院校应为“双师型”教师构建一个活跃且高效的跨学科终身学习共同体,以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助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学校需培养教师的跨学科终身学习意识。例如,需清晰界定学习共同体的目标,着重强调跨学科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拓宽学术视野,并积极采用数智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活动,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在跨学科领域的教学和学习成果,激发教师积极参与共同体学习的热情,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领域,使其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增强跨学科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探索各学科的新领域,并深刻意识到跨学科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者,学校需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终身学习能力。为教师提供跨学科领域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终身学习能力,不断适应数智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变化。组建多元化的共同体,吸引和邀请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双师型”教师、行业专家、企业导师等加入共同体,确保共同体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为教师提供多元化实践指导和了解其他学科的机会。争取各方支持,与教育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创造良好的跨学科学习环境,举办跨学科的教学观摩、案例分享以及学术研讨等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探讨跨学科教育问题。提供不同领域的企业实践机会,促进教师关注多学科的新知识与技术,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终身学习能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四、完善专业发展评价体系

评价“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旨在全面评估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终身学习,适应时代变化。首先,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明确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考虑不同职称和专业特点,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发展性等原则制定评价标准。例如,明确教师应掌握的专业核心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具备企业实践经验、持有相关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特定的实践项目等,并通过专业考试、学术成果等进行量化评估。其次,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将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创新、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数智技术应用能力等内容纳入评价指标,便于教师、学生、同行等开展评价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再次,确定多元化评价主体。依据多维度评价指标,确定多元化评价主体,促使教师开展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活动,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在自评、互评以及他评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身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规划。最后,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提高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促进评价对象的全面发展。同时,实施动态化综合评价。例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跟踪记录教师在教学、实践、科研等方面的成长历程,并且对教学、实践以及科研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节选自《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
       初审:刘雪梅
       复审:王玉岭
       终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