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公电话:
0531-55616806
0531-55616806
主任信箱:
wangjuanh-544515@163.com
wangjuanh-544515@163.com
关于制(修)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规范教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为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落实学校2011-2015发展规划,根据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形势以及学校教学工作发展实际情况,现就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培养目标
认真贯彻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我校的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各专业应根据社会对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立足区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制订切合实际、操作性强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尤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及今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二是通过就业岗位的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要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二)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始终,切实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有足够的时数,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之比不低于6:4(个别文科专业可放宽要求,但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凡能独立设置的实训课都应单独设置,并配备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及教材。
(四)按岗位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要以学生从业的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安排实践教学。各专业必须依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和整合力度。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要加强岗位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要推进针对岗位需求的“双证书”制度,可尝试结合考取岗位证书设课。
(五)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认真分析相应职业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开发出课程模块,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做一体。对确定的课程,要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共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材。
(六)充分调查研究,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原则。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充分开展调研工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方案制订,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突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七)倡导创新,办出特色。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各专业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提倡“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三、制定培养方案有关问题的具体意见
(一)学制
各专业学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
(二)教学周数与学时
原则上编制校历时按20周安排,但除去节日放假、运动会、期末考试、专业社会实践后有效教学周数为16周。个别学期周数减少后,有效教学周数相应减少。每届学生第一学期前2周为军训及入学教育。
三年制高职专业原则上安排4个学期进行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课内总学时为1600学时左右,周学时原则上应在24学时左右(24±2);原则上安排2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学时数(包括顶岗实习和课内其它实践等学时)与理论教学时数之比不低于6:4(个别文科专业可放宽要求,但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
同时,各学院可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和周期,探讨实施多学期、分阶段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及其说明
在学校层次-模块结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加强素质教育和突出职业针对性要求,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共分五个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素质拓展课和选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由教务处统一规划;选修课以现有资源双向选择,有两种类型:一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校级选修课,二是面向专业(群)学生的院级选修课,原则上学生针对两种类型的选修课各选两门。
2.公共基础课程
表1:三年制高职专业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时分配
|
按学期安排学时数
|
备
注
|
||||||
理论
|
实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54
|
32
|
22
|
54
|
|
|
|
|
|
|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72
|
32
|
40
|
|
72
|
|
|
|
|
|
3高等数学(一)
|
60
|
60
|
|
60
|
|
|
|
|
|
详见说明
|
48
|
48
|
|
48
|
|
|
|
|
|
||
4高等数学(二)
|
30
|
30
|
|
|
30
|
|
|
|
|
|
5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
|
180
|
180
|
|
60
|
60
|
60
|
|
|
|
|
6计算机文化基础(非计算机专业)
|
64
|
32
|
32
|
64
|
|
|
|
|
|
|
7体育
|
140
|
14
|
126
|
36
|
36
|
36
|
16
|
16
|
|
2学时/周
|
8传统文化
|
12
|
12
|
|
12
|
|
|
|
|
|
部分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
|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16
|
16
|
|
16
|
|
|
|
|
|
|
10形势与政策
|
4
|
4
|
|
2
|
2
|
|
|
|
|
讲座形式
|
11大学生就业指导
|
36
|
20
|
16
|
|
|
20
|
16
|
|
|
|
12入学教育与军训
|
48
|
6
|
42
|
2w
|
|
|
|
|
|
|
说明:
⑴《大学英语》:总课时数180学时,4学时/周,前三学期各开设60学时。学院如需开设专业英语,则第三学期《大学英语》由专业英语替代,在第三学期开设60学时专业英语或在第三、四学期各开设30学时专业英语,各院专业英语根据情况自定。
⑵《计算机文化基础》:由信息工程学院根据专业学习要求,结合各专业招生人数公布具体是哪些专业第一学期开设,哪些专业第二学期开设。
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根据不同院系分学期开设,上学期开设学院为:财贸、工商和汽车。下学期开设学院为:建工、艺术和外语、信工。
⑷高等数学(一):工商管理学院部分专业、汽车工程学院所有专业、建筑工程学院所有专业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上述专业中高等数学(一)总学时为60学时;财贸学院的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专业,高数(一)总学时为48学时。
⑸高等数学(二):开设专业为物流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3.课程考核要求
⑴《大学英语》:学生可参加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⑵《计算机文化基础》:学生可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板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一、行业发展情况与人才需求形势分析
二、专业名称
三、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大专
四、入学要求条件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
五、学制
三年
六、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知识,具备**能力,适应从事**行业**、**、**等职业岗位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七、课程体系设计
(一) 职业岗位
序号
|
职业岗位
|
岗位描述
|
职业资格证书
|
1
|
|
|
|
2
|
|
|
|
3
|
|
|
|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序号
|
典型工作
任务
|
知识
|
技能
|
素质
|
课程
|
1
|
|
|
|
|
|
2
|
|
|
|
|
|
3
|
|
|
|
|
|
八、专业核心课程描述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
|
主要教学内容
|
参考学时
|
1
|
|
|
|
|
2
|
|
|
|
|
3
|
|
|
|
|
九、专业教学计划表
表1:教学时间分配表(周)
学年
|
学期
|
课程教学
|
入学教育及军训
|
集中实践
|
考试
|
其它
|
合计
|
备注
|
|
毕业综合实践(含顶岗实习)
|
其它集中实践
|
||||||||
一
|
1
|
|
|
|
|
|
|
|
|
2
|
|
|
|
|
|
|
|
|
|
二
|
3
|
|
|
|
|
|
|
|
|
4
|
|
|
|
|
|
|
|
|
|
三
|
5
|
|
|
|
|
|
|
|
|
6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表2:实践教学及实习时间安排表
序号
|
实践项目
|
主 要 内 容
|
周 数
|
学 期
|
1
|
|
|
|
|
2
|
|
|
|
|
3
|
|
|
|
|
合 计
|
|
|
表3: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
学时
|
占总学时比例%
|
||
理论
|
实践
|
理论
|
实践
|
|
公共基础课
|
|
|
|
|
专业基础课
|
|
|
|
|
专业核心课
|
|
|
|
|
素质拓展课
|
|
|
|
|
总学时数
|
|
|
|
|
表4:**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码
|
课程名称
|
总
学
时
|
学时分配
|
课程类型
|
按学期安排学时数
|
备注
|
||||||
理论
|
实践
|
A/B/C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公共
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专业
基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专业
核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素质
拓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选修课
|
|
校级选修课
|
|
|
|
|
|
|
|
|
|
|
|
|
院级选修课
|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
|
|
||
总学时
|
|
|
|
|
|
|
|
|
|
|
|
注:课程类型中A是纯理论课,B是(理论+实践)课,C是纯实践课。
表5:分学期教学进度表
序号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
理论
学时
|
实践
学时
|
备注
|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合计
|
|
|
|
|
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与保障机制建设
(一)师资条件
(二)实践教学条件
(三)教学运行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
(备注:此模板仅供参考,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