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修)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规范教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为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落实学校2011-2015发展规划,根据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形势以及学校教学工作发展实际情况,现就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培养目标
认真贯彻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我校的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各专业应根据社会对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立足区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制订切合实际、操作性强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
(一)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尤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及今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情况;二是通过就业岗位的具体分析,提炼出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要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二)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始终,切实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有足够的时数,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之比不低于6:4(个别文科专业可放宽要求,但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凡能独立设置的实训课都应单独设置,并配备相应的实训教学大纲及教材。
(四)按岗位需要设课,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要以学生从业的岗位需求为依据设置课程体系,安排实践教学。各专业必须依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和整合力度。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要加强岗位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要推进针对岗位需求的“双证书”制度,可尝试结合考取岗位证书设课。
(五)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认真分析相应职业领域和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开发出课程模块,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做一体。对确定的课程,要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共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材。
(六)充分调查研究,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的原则。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充分开展调研工作,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方案制订,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突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七)倡导创新,办出特色。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各专业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提倡“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办出特色。
三、制定培养方案有关问题的具体意见
(一)学制
各专业学生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
(二)教学周数与学时
原则上编制校历时按20周安排,但除去节日放假、运动会、期末考试、专业社会实践后有效教学周数为16周。个别学期周数减少后,有效教学周数相应减少。每届学生第一学期前2周为军训及入学教育。
三年制高职专业原则上安排4个学期进行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课内总学时为1600学时左右,周学时原则上应在24学时左右(24±2);原则上安排2个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学时数(包括顶岗实习和课内其它实践等学时)与理论教学时数之比不低于6:4(个别文科专业可放宽要求,但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
同时,各学院可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安排和周期,探讨实施多学期、分阶段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及其说明
在学校层次-模块结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加强素质教育和突出职业针对性要求,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共分五个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素质拓展课和选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由教务处统一规划;选修课以现有资源双向选择,有两种类型:一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校级选修课,二是面向专业(群)学生的院级选修课,原则上学生针对两种类型的选修课各选两门。
2.公共基础课程
表1:三年制高职专业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
学时
学时分配
按学期安排学时数
理论
实践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54
32
22
54
 
 
 
 
 
 
2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72
32
40
 
72
 
 
 
 
 
3高等数学(一)
60
60
 
60
 
 
 
 
 
详见说明
48
48
 
48
 
 
 
 
 
4高等数学(二)
30
30
 
 
30
 
 
 
 
5大学英语(非英语专业)
180
180
 
60
60
60
 
 
 
 
6计算机文化基础(非计算机专业)
64
32
32
64
 
 
 
 
 
 
7体育
140
14
126
36
36
36
16
16
 
2学时/周
8传统文化
12
12
 
12
 
 
 
 
 
部分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6
16
 
16
 
 
 
 
 
10形势与政策
4
4
 
2
2
 
 
 
 
讲座形式
11大学生就业指导
36
20
16
 
 
20
16
 
 
 
12入学教育与军训
48
6
42
2w
 
 
 
 
 
 

说明:
⑴《大学英语》:总课时数180学时,4学时/周,前三学期各开设60学时。学院如需开设专业英语,则第三学期《大学英语》由专业英语替代,在第三学期开设60学时专业英语或在第三、四学期各开设30学时专业英语,各院专业英语根据情况自定。
⑵《计算机文化基础》:由信息工程学院根据专业学习要求,结合各专业招生人数公布具体是哪些专业第一学期开设,哪些专业第二学期开设。
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根据不同院系分学期开设,上学期开设学院为:财贸、工商和汽车。下学期开设学院为:建工、艺术和外语、信工。
⑷高等数学(一):工商管理学院部分专业、汽车工程学院所有专业、建筑工程学院所有专业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上述专业中高等数学(一)总学时为60学时;财贸学院的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专业,高数(一)总学时为48学时。
⑸高等数学(二):开设专业为物流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3.课程考核要求
⑴《大学英语》:学生可参加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⑵《计算机文化基础》:学生可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获得相应资格证书。
 
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板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一、行业发展情况与人才需求形势分析
二、专业名称
三、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大专
四、入学要求条件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
五、学制
三年
六、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知识,具备**能力,适应从事**行业**、**、**等职业岗位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七、课程体系设计
(一)    职业岗位
序号
职业岗位
岗位描述
职业资格证书
1
 
 
 
2
 
 
 
3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序号
典型工作
任务
知识
技能
素质
课程
1
 
 
 
 
 
2
 
 
 
 
 
3
 
 
 
 
 

八、专业核心课程描述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
1
 
 
 
 
2
 
 
 
 
3
 
 
 
 

九、专业教学计划表
表1:教学时间分配表(周)
学年
学期
课程教学
入学教育及军训
集中实践
考试
其它
合计
备注
毕业综合实践(含顶岗实习)
其它集中实践
1
 
 
 
 
 
 
 
 
2
 
 
 
 
 
 
 
 
3
 
 
 
 
 
 
 
 
4
 
 
 
 
 
 
 
 
5
 
 
 
 
 
 
 
 
6
 
 
 
 
 
 
 
 
合 计
 
 
 
 
 
 
 
 
表2:实践教学及实习时间安排表
序号
实践项目
主 要 内 容
周 数
学 期
1
 
 
 
 
2
 
 
 
 
3
 
 
 
 
合   计
 
 
表3: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类别
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素质拓展课
 
 
 
 
总学时数
 
 
 
 
表4:**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时分配
 
课程类型
按学期安排学时数
备注
理论
实践
A/B/C
公共
基础
 
 
 
 
 
 
 
 
 
 
 
 
 
 
 
 
 
 
 
 
 
 
 
 
 
 
 
 
 
 
 
 
 
 
 
 
 
 
 
小计
 
 
 
 
 
 
 
 
 
 
 
专业
基础
 
 
 
 
 
 
 
 
 
 
 
 
 
 
 
 
 
 
 
 
 
 
 
 
 
 
 
 
 
 
 
 
 
 
 
 
 
 
 
小计
 
 
 
 
 
 
 
 
 
 
 
专业
核心
 
 
 
 
 
 
 
 
 
 
 
 
 
 
 
 
 
 
 
 
 
 
 
 
 
 
 
 
 
 
 
 
 
 
 
 
 
 
 
小计
 
 
 
 
 
 
 
 
 
 
 
素质
拓展
 
 
 
 
 
 
 
 
 
 
 
 
 
 
 
 
 
 
 
 
 
 
 
 
 
 
 
 
 
 
 
 
 
 
 
 
 
 
 
小计
 
 
 
 
 
 
 
 
 
 
 
选修课
 
校级选修课
 
 
 
 
 
 
 
 
 
 
 
 
院级选修课
 
 
 
 
 
 
 
 
 
 
 
小计
 
 
 
 
 
 
 
 
 
 
 
总学时
 
 
 
 
 
 
 
 
 
 
 

注:课程类型中A是纯理论课,B是(理论+实践)课,C是纯实践课。
表5:分学期教学进度表

序号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总学时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备注
1
 
 
 
 
 
 
2
 
 
 
 
 
 
3
 
 
 
 
 
 
合计
 
 
 
 

十、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与保障机制建设
(一)师资条件
(二)实践教学条件
(三)教学运行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
(备注:此模板仅供参考,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