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学院创新开展“校园实景日语课堂”
发布日期:2025-04-24 09:41

       “すみません、図書館はどこですか?(请问图书馆在哪里?)”,在圣翰校园盛放的花林中,我校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与日本敬和学园大学联合培养班的学生们手持自制的日文指示牌,用日语进行着沉浸式情景对话。这是由国际交流学院教师们打造的“移动式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将语言学习融入校园实景,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新型教学模式。
 
       打破教室边界:校园变身“立体教科书”
       与传统课堂不同,本次户外教学以校园场景为天然教具,设置了两大主题学习区:
       1.生活场景区(食堂/图书馆):学生分组模拟“日本留学生问路”,使用「〜はどこですか」「〜へどう行きますか」等句式实战对话。 
       2.自然观察区树林):用日语描述植物形态,结合《万叶集》短歌开展俳句创作。  
 
       五感教学法:让语言“活”起来
       为强化记忆效果,课程特别设计多感官联动环节:  
       1.听觉:播放背景鸟鸣声,训练学生闭眼复述日语方位词  
       2.触觉:触摸树干学习「ざらざら」「つるつる」等拟态词  
       3.嗅觉:嗅闻校园不同花的香味差异,引入「香り」「匂い」的用法区别  
       4.动态学习:开展“日语传声筒”游戏,要求边跨越操场障碍物边传递句子
       这种“场景化语言习得”模式,正暗合脑科学记忆规律。研究表明,在多维情境中获取的信息,记忆留存率可达传统教学的3倍(引自《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22)。本次课程还引入“任务驱动法”,设置“收集20个场景词汇”“完成3组实景对话”等闯关目标。
       今后,国际交流学院还会开展更多形式的语言课堂,策划更多符合语言特色的主题活动。这种打破围墙的教育创新,可以为语言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

供稿部门:国际交流学院

初审(作者):陈京华

复审:徐男莹子

终审:周洪熳

编辑:徐男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