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魂:爱岗敬业匠心筑梦。
工作是一场修行,修行先修心。外边的世界很喧嚣,自己却不轻易盲从;灯红酒绿中的诱惑很多,自己却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像蓝天一样静谧,像大地一样沉稳。“静能生慧”,“静能生乐”,工匠们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枯燥的技术发展中,攻坚克难,超越提升。比如“大国工匠”卢仁峰,他是中国兵器的首席技师,也是失去了左手的“独臂焊侠”。他在生活中被人说成“缺弦”,每天除工作外,加焊50根焊条练基本功。他日以继夜地进行了数百次实验,只为攻克国产坦克钢筋铁骨的焊接难关。他对技术、工作的热爱锻造出爱岗敬业的工匠之魂,这是一种信仰,一份敬畏,这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工匠之术:千锤百炼 精益求精。
对工作执着甚至于执拗,对产品负责乃至于苛责,对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工匠之术的精髓在于: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提供无微不至的一流服务。比如“军工绣娘”潘玉华,她能在一块一元硬币大的电子板上,焊接1144根细小铅柱,一千多次重复却要保证和第一次一样的精度,没有任何机器辅助全凭手感。她用这一手绝活,像世人展示了千锤百炼二十年,精益求精方寸间的工匠之术。
工匠之行:脚踏实地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个人发展,过份强调“快”和“速度”,难免留下粗糙、浮夸的印记。因此,需要在踏踏实实方面下功夫、见真章:不好高骛远,不贪多求快,不好大喜功,不轻言放弃,一步一个脚印,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磨练,产品和技能才能不断攀越,走向极致。比如“大国工匠”胡双钱,他“在车间里,从不挑活,什么都干,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从而“在35年里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对时代而言,“工匠精神”是勤奋勤勉和创新创造的融合,是精益求精和开明开放的融合;对企业而言,“工匠精神”是立企之本、兴企之器、强企之基;对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孜孜以求和梦想情怀。倘若每个烟草人都能传承和坚守“工匠精神”,那么我们的品牌之树会永葆青春,我们的企业也必将天天向上、代代相传,闪闪发光。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工匠精神”诠释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执着、踏实。,“大国工匠”诠释出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释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撰稿人:刘晨晨
通讯作者:张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