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2 13:20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融入“岗课赛证创”协同育人的内涵阐释
当前,国内外关于现代学徒制与“岗课赛证”的研究已形成两大主线:一是聚焦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机制、工匠精神培育及标准体系构建;二是探讨“岗课赛证”在职业教育中的育人路径优化。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三方面局限:其一,“岗课赛证”多停留于要素叠加层面,缺乏系统性协同机制设计,难以实现要素间的动态耦合,亟待向“综合育人”“协同育人”的整体研究聚焦;其二,创新创业教育(“创”)常被割裂为独立模块,未深度融入职业能力培养链条;其三,学徒制与“岗课赛证”的结合多限于局部试点,尚未形成普适性范式。针对上述局限,本研究力求突破传统四要素框架,提出“岗课赛证创”五维协同模式,将“创”升维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反哺与创新激活的双向闭环机制,解决创新能力培养系统化嵌入不足的问题;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制度优势,将学徒制机制与“岗课赛证创”全要素深度融合,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的生态化育人体系。
(一)逻辑内涵:系统性建构与动态适配的双重创新
中国特色学徒制融入“岗课赛证创”协同育人的逻辑内核体现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制度创新为驱动、三链(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为目标”的系统性建构。相较于既有研究的静态描述,本研究从系统论视角解析五要素间的动态关联:职业岗位需求锚定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建构结构化能力模型,技能竞赛驱动技术能力迭代,职业资格认证确立质量评价基准,创新创业教育培育职业发展潜能。五要素以岗位能力图谱为轴心,形成“需求识别—课程转化—实践强化—标准认证—创新突破”的螺旋式育人路径。
中国特色学徒制通过“双主体协同、工学交替实施”的机制创新,成为整合五要素的关键制度载体。其运行逻辑表现为:以企业真实岗位为基点,将岗位能力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将技能竞赛嵌入教学过程,形成能力提升的周期性激励机制;构建职业证书与能力评价的衔接体系,建立质量保障闭环;依托企业技术场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现能力迁移与创新孵化。这种制度设计有效弥合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错位,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动态适配。
中国特色学徒制融入“岗课赛证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价值在于构建了“要素融合—机制协同”的双层创新架构。在要素融合层面,学徒制的双元治理、工学交替等制度特性深度融入“岗课赛证创”体系,形成要素重构的有机整体;在机制协同层面,通过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构建主体协同、过程协同、资源协同的三维协同网络。这种双重创新机制不仅推动了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态化变革,更通过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二)基本特征:理论独特性与实践突破
1.双元协同的制度性
中国特色学徒制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单向依赖,构建“标准共定—课程共建—过程共管—质量共评”的全链协同机制。其制度创新体现在多维主体关系重构:企业从资源供给者升级为育人责任主体,校企联合开发岗位能力认证体系,双导师团队实施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嵌入机制。
2.五维联动的系统性
超越传统职教对单一要素的孤立研究,揭示“岗课赛证创”五维要素间的协同逻辑。岗位需求驱动课程动态迭代,技能竞赛加速技术能力精进,职业认证衔接行业标准化评价,创新创业反哺技术升级与岗位需求,形成“需求牵引—能力强化—标准固化—创新激活”的闭环系统,系统性破解职教培养碎片化难题。
3.供需适配的动态性
通过构建“监测—执行—评价”三层弹性响应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监测层实时追踪技术变迁趋势,执行层依托模块化课程快速迭代教学内容,评价层建立认证标准与产业发展的同步修订机制。这种动态适配机制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升级节奏。
4.能力创新融合的发展性
突破传统职教“技能固化”的路径依赖,构建“岗位实践筑基—技能竞赛砺技—创新创业突破”的递进式能力发展路径。通过技术精进与创新能力的螺旋式互促,实现学生从技能习得者向技术革新者的角色跃迁,彰显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本质诉求。
二、中国特色学徒制融入“岗课赛证创”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径
中国特色学徒制与“岗课赛证创”育人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整合产业需求、行业标准、教育内容、评估过程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环境和文化等关键资源,以提升育人成效。高职院校应通过整合和优化内外部资源,使其汇聚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形成协同倍增效应。中国特色学徒制突出“实岗育人”,而“岗课赛证创”则强调“综合育人”。为破解前文所述的现实困境,需从标准引领、课程重构、模式创新、资源升级、机制保障与理念革新等维度系统构建与优化路径。
1.标准引领:建立现代学徒制与“岗课赛证创”动态适配的产教融合标准体系
依托现代学徒制校企协同优势,建立“需求捕捉—标准转化—动态更新”三阶机制:一是通过企业导师驻校机制实时捕捉岗位能力图谱,将产业技术标准转化为教学能力单元;二是以技能竞赛标准重构课程考核指标,实现赛课互驱;三是建立技术预警与标准迭代联动机制,确保培养规格与产业升级同步。需注意两点:一是企业岗位标准直接套用于教学时,可能忽视学生认知规律,需加强校企协作开发可教、可测、可迁移的教学标准;二是技能竞赛标准往往高于常规教学要求,若简单移植易造成学生能力分化,需分层设计竞赛任务与课程目标。
2.课程重构:打造现代学徒制深度融入的模块化课程生态
课程重构需以标准体系落地为载体。围绕现代学徒制“实岗育人”内核,构建“岗课互嵌、赛证融通、创教协同”三层课程结构。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WEB开发方向为例,岗课互嵌层基于企业前端开发、后台开发岗位需求,开发“基础理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基础)—专项技能(Vue.js/ Spring Boot框架)—综合应用(电商平台全栈开发)”三级模块,将企业真实项目拆解为教学案例,通过Git Lab实现教学与生产流程同步;赛证融通层将蓝桥杯算法竞赛题库融入《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拆分“1+X”证书考核标准为微认证单元嵌入《前端框架技术》教学,并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导向设计综合实训项目,构建“过程评价+模块认证+企业终审”的多元考核体系;创教协同层依托企业云服务资源,将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敏捷开发,考核聚焦功能实现与企业采纳度,由校企联合评审项目实际运行效果。需重点关注两大问题:一是通过“基础理论→框架应用→全栈开发”递进式模块链及跨学期综合项目强化能力整合,化解模块化导致的技能碎片化风险;二是建立校企“双主体质量监控矩阵”,由企业派驻工程师担任课程督导员,动态评估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栈的匹配度,并将企业参与度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保障校企共建长效性。
3.模式创新:构建现代学徒制牵引的“四阶递进”培养模式
中国特色学徒制融入“岗课赛证创”协同育人,需以“四阶递进”模式破解传统培养的僵化壁垒,通过“职业认知→能力迭代→创新转化→价值反哺”的梯次推进,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互构。职业认知阶段,立足产业真实场景,通过岗位能力图谱的课程化映射,完成学生职业素养奠基与基础技能定向;能力迭代阶段,依托企业生产任务重构模块化课程群,以竞赛任务驱动技能证书认证,形成从任务、课程到证书的复合能力生成逻辑;创新转化阶段,聚焦企业技术痛点,通过校企双导师协同将生产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推动学生从技能操作向技术创新的能力跃迁;价值反哺阶段,建立创新成果反哺教学的制度通道,形成技术改进反哺课程更新、工艺优化赋能竞赛升级的可持续循环。需注意的是,要通过动态监测与资源适配保障培养连续性,避免阶段递进中的能力断层风险。
4.资源升级:构建现代学徒制赋能的数字资源生态
模式运行需要资源系统的全面升级。整合学校和企业资源,搭建包含岗位标准库、竞赛案例库、创新项目库、数据管理中心的数字化平台,重点实现四类功能:一是实时更新行业最新岗位要求,自动收集企业技术变化,生成动态岗位能力清单;二是把技能大赛中的优秀方案整理成教学案例和训练任务,让学生通过真实案例提升能力;三是建立企业技术需求与学生创新项目的匹配系统,快速对接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案;四是用区块链技术安全记录和认证学生的实训经历、比赛成绩和证书,支持跨地区、跨单位的学习成果互认。实施中需注意两点:一是统一数据格式和接口,解决不同系统间数据互不相通的问题;二是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始终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目标,防止技术应用变成“表面功夫”。
5.机制保障:完善现代学徒制驱动的协同治理体系
为保障“岗课赛证创”协同育人效能释放,需构建“制度—评价—治理”三维协同机制。在制度维度上,推动省级产教融合立法,明确企业税收减免、荣誉激励等政策,将产教融合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破解校企合作动力不足难题;在评价维度上,构建“四维”(主体、内容、方式、反馈)评价框架,开发基于物联网实训数据的数字画像系统,动态生成涵盖知识、技能、素养及潜能的个性化能力报告,实现从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到拓展能力的递进式评价;在治理维度上,成立区域现代学徒制联盟,搭建集成政策发布、资源匹配、质量监测的数字化治理平台,构建包括需求分析、资源配置、效果评估的全流程闭环,通过数据驱动优化“岗课赛证创”要素协同效能。通过政策牵引、精准评价与智能治理的协同作用,系统性保障现代学徒制与“岗课赛证创”的深度融合,为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培养提供制度支撑。
6.理念革新:构建现代学徒制深度嵌入的融合式育人理念
中国特色学徒制融入“岗课赛证创”协同育人,需立足“校企双元育人”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双核驱动理念,破解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浅表化困局。一方面,以“校企双元育人”重塑主体关系,通过企业生产标准反向重构课程体系、竞赛任务与证书认证逻辑,推动岗位实践基因深度融入教育全链条;另一方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精准育人路径,依托岗位能力画像牵引个性化学习设计,贯通工学交替、职业成长、终身发展的可持续培养闭环。这里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平衡产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价值张力,避免教育功能工具化;二是防范校企权责边界模糊引发的资源错配,保障育人过程的教育属性。(节选自《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
初审:索玲娟
复审:王玉岭
终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