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香 | 《票证里的中国》:票证年代里的日常
发布日期:2021-03-24 16:05

今日书香 | 《票证里的中国》:票证年代里的日常
作者:王云峰
辽宁学习平台
 
在物资供应紧缺的年代,我国的票证种类、数量繁多,这些票证的历史,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票证里的中国》精选了3000多枚具有时代特色的票证,全方位地展示了票证所代表的那段已远去的岁月。
 
 
粮票使用的时间最长
 
在所有票证中,粮票最为大家所熟悉。民以食为天,在计划经济时期,粮票是人们的命根子,凭票吃粮是当时的生活常态。那时,没有粮票,就无法买到粮食及粮食制品,就连参加红白喜事,也要带粮票。全国各地有自己的粮票。
 
粮票使用的时间很长,直到1992年,陕西省安康市还印发过粮食部门食品转化专用票及居民口粮转化食品票。这两种票对购买物资没有固定限制,购粮或副食品等都可以使用,但需要扣粮食指标。
 
在计划经济时期,食品票除了有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肉票、牛肉票、糕点票,甚至还有冰棍票、雪糕票。书中展示的冰棍票由天津市汉沽区糖业烟酒公司冷食厂印发,雪糕票由天津市汉沽大桥冷食厂印发。这两种票在厂内使用,不对外发行。
 
渐行渐远的历史
 
说完吃的,再说穿的和用的。1954年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后,开始统销,全国各地开始按人定量发行棉布票。初期每人每年二十尺,以后逐年减少,到1962年每人只发三尺六寸布票,两个人的布票合起来,刚够做一条裤子。
 
由于棉布供应紧张,想买一床被套,得想尽办法,当时买方围巾是不用布票的,人们便用16条方围巾缝合起来做一床被套,还有人买两条不用布票的手帕来做汗衫。如结婚需要缝制两套新衣服,得凭结婚证到所在单位领取棉券(证)去购买。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种家用物品同样需要凭票购买。那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都是紧缺物资,国家基本上每年按人员比例分配一次,大约是1000人口分配自行车一辆、缝纫机一架、手表一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生活物资日益充足,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