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提升职业本科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遵循成果导向理念,采取“反向设计”原则,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并以社会或行业需求为依据反向设计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规格,使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与社会或行业需求相匹配。
一、职业面向
职业本科更加强调专业性和职业性,所以其人才培养的成果输出与社会职业紧密相关。2022年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将原来的“就业面向”改为“职业面向”,意味着更加明确职业教育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职业教育各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流向就业市场,还要与特定的职业和岗位需求相匹配,这在某种意义上对就业质量提出了要求。
职业本科教育服务的是区域行业产业发展。为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在最初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职业本科院校就应将区域行业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人才需求侧对接为目标,预测行业企业对所需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及时根据一线职业岗位资格标准以及新的技术技能要求“反向调整”职前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格,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为人才产出与人力资源需求相匹配提供重要保障。
二、实践为重
职业本科的专业设置和建设要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其中一个体现是其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为主要任务。因此,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基于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采取实践为重的思路,围绕解决工艺改进、技术升级和创新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来构建课程体系,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
沿着这一思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中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将企业工作任务和项目融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中,规定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大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企业承担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要求将课堂“搬到”企业,使学生能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企业的工作场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开展技术试验、产品研发或者技能训练。同时,以校企联合建设的实训、实验、实习场所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障。职业本科院校要顺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前沿数字技术的运用也纳入方案实施的保障体系。这种方式将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相融合,再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初就应突出企业的特殊地位,秉持产教融合的思路,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下基础。
在起草方案之前,学校要先开展专业调研,广泛听取人才培养各利益相关方(包括行业企业、一线教师、毕业生、在校生等)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企业所能提供的,是关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结构(包含层次及数量)、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的最新信息,这些将有助于明确各专业面向的市场环境,从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在方案的起草团队中,企业的人员需占据一席之地。他们负责提供特定的行业和工作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以及明确企业方所能提供的资源和条件,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
在方案审定和发布后,企业不仅要作为育人主体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合作编写教材或者承担授课任务,还应成为监督者和评价者,监督和评价方案的实施情况。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反馈和评价,可作为判断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效果以及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节选自《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
初审:付蓉
复审:王玉岭
终审: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