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5-07 10:37
产教融合新生态:从“校企合作”到“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产教深度融合,2023年8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设50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2024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强调要“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标志着产教融合进入纵深推进阶段。
在实践中,产教融合已从简单的校企合作发展为多元协同的生态系统。全国已组建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涵盖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特色办学模式。在政策激励下,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年均增幅达8.6%,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这种深度融合正在重构职业教育形态,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
“产业即教育”——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承担发展责任,形成制度、利益、责任高度联结的共同体。如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携手华为、鲁泰等行业头部企业,牵头建设全国鸿蒙端云智能、全国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投资1.8亿元共建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
“企业即学校”——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聘用、实习实训等环节充分“引企入校”,将行业领先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山东省政协委员张振东指出,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生产即教学”——教学场所由校内延伸到企业,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实践教学。教育部推进的11项重点任务中,明确要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到2025年建成300个左右全国性实践中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的转变。

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制度创新的保障。国家正完善财政、税务、人事、土地等政策执行协调机制,制定企业直接办学、股份制、混合制办学等实施细则。同时,探索建立“旋转门”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吸引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学校教学。这些制度安排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来源: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初审:何冉冉
复审:李柳健
终审:冯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