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汇报,而是走进工位与实验室的零距离观察;不是程式化的问候,而是关于职业未来与产业趋势的深度对话。近日,我校辅导员王洪东老师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习巡视。
       在智慧水科技的最前沿,看见课堂知识的“活”起来
       “在学校实验室里,我们调试的是小型设备,而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智慧用水解决方案。” 在海尔水生态的智慧云平台大屏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习生柴振国正向王洪东老师兴奋地介绍他的工作。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勾勒出千里之外某个社区的用水健康图谱。
       这仅仅是此次探访的一个缩影。王洪东老师穿梭于充满未来感的产品展厅、静谧严谨的水质检测实验室以及忙碌的项目组之间,亲眼见证了学生们如何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用户实际痛点的创新方案。从一滴水的净化到一个城市的智慧水务管理,海尔的“水世界”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实践舞台。
       一场“价值共创”的座谈会:学生、企业与学校的三角对话
       随后的座谈会,打破了传统的你问我答模式,升级为一场“价值共创”的三方对话。
       学生视角:“我们被当成了‘自己人’。” 实习生们坦言,他们最大的收获不是一份实习证明,而是被赋予了真正的责任。“我的代码直接部署到了下一代产品的滤芯寿命预警模型中,”一位同学说,“这种价值感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项目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新鲜大脑”。
       企业视角:“他们带来了学术前沿的新视角。” 海尔水生态的部门负责人给出了超出预期的评价。“这些学生不仅技术扎实,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质疑原有的工作流程,并用我们在业内习以为常、但他们从学术角度看到的新方法来尝试优化。这是一种宝贵的‘反向赋能’。”
       学校视角:“印证了产教融合的正确方向。” 王洪东老师感慨道:“看到我们的学生在世界级的企业里,参与定义未来的产品与技术,这深刻地印证了我们培养创新型、实战型人才的道路是正确的。他们的成长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从“实习生”到“准创客”:海尔平台赋能青年梦想
       海尔独特的“人单合一”模式与创客文化,为这场实习注入了灵魂。在这里,实习生们体验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面向用户的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让许多大胆的想法得以萌芽。
       王洪东老师最后寄语同学们:“请珍惜这段‘创客’经历,不仅要学做事,更要学做人,学做‘用户的服务者’。希望你们能将海尔的创新基因和内驱力带回校园,影响更多的后来者。”
       本次深入探访,标志着我校与海尔水生态的合作已从传统的“输送与接收”人才,迈向 “共同成长、价值共创” 的新阶段。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这种共生共荣的伙伴关系,共同培养定义未来,而不仅仅是适应未来的卓越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