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5-12 15:50
2025年5月8日,健康学院召开202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题研讨会,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落实学校《关于制(修)订202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要求。智慧康养教研室主任焦艳主持会议,各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围绕“大思政课建设”“产教融合深化”“岗课赛证融通”“课程标准优化”“数字赋能教学”五大核心议题展开研讨,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医学技术技能人才谋篇布局。
焦艳指出,随着医疗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加速,医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学校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强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尤其要解决医学专业在思政教育、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她强调:“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的‘宪法’,必须立足行业需求,突出医学特色,确保学生‘学得会、用得上、发展好’。” 随后,焦艳对文件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提出五大关键问题,如何构建医学特色“大思政课”体系?产教融合如何突破“校热企冷”,实现深度协同?如何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落实到课程设计中? 课程标准如何对接行业新规范、新技术? 数字赋能如何弥补传统医学教材(如人卫版)数字化不足的短板?

医学技术教研室主任李秀艳提出,思政教育应避免“贴标签”,需挖掘医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例如,在《基础护理》中融入南丁格尔精神,在《临床医学》中结合抗疫案例,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情怀。 建议建设“医学思政案例库”,联合附属医院开展“医者仁心”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职业价值。
医学技术教研室孟玮琛老师指出,当前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实习层面,建议与三级医院、医学检验中心共建“厂中校”,推行“双导师制”,让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训指导。
智慧康养教研室毕乙方老师提出,可借鉴“现代学徒制”,与康养机构合作开设“订单班”,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药学教研室分享经验,将“1+X”老年照护、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药理学》《药剂学》课程,并依托省级护理技能大赛优化实训项目。建议开发“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如将“医学影像技术大赛”赛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各教研室一致认为,课程标准需紧跟《中国医学教育标准》和行业新技术(如AI辅助诊断)。例如,《外科护理》应增加微创手术护理流程,《医学检验技术》需补充分子诊断技术内容。
针对人卫版教材文字为主、互动性差的问题,医学技术教研室提出引入“3D人体解剖系统”“虚拟仿真临床实训平台”辅助教学;开发校本数字化资源库,如微课、AR病例库; 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智慧教学能力等三项对策。
本次研讨会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学校将聚焦“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思政引领、能力为本、创新驱动”的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供稿部门:健康学院
审核:汪娟海
编辑:李墁彤
终审:张小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