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政育人核心 筑牢师德师风根基
发布日期:2025-10-28 13:24

       2025 年 10 月 17 日,公共基础部直属党支部书记阎君梅与思政课教师杨玉梅、宋晓燕围绕 “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开展专题谈心谈话。此次谈话聚焦思政课育人关键,深入探讨师德师风核心要义,精准回应教学实践困惑,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强化教师队伍师德修养明确方向。
       深谈核心要义:“真信仰”“实责任” 点亮思政育人初心
       谈话伊始,阎君梅书记开宗明义,强调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言行不仅关乎教学能力,更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塑造,引导两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阐释 “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核心”。
       杨玉梅老师提出,“信仰要真” 是思政课教师师德的首要前提。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为例,谈到教师需先吃透理论精髓,将 “真理的力量” 转化为教学感染力 —— 此前有学生质疑 “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意义”,她通过脱贫攻坚成果、科技创新突破等鲜活案例解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并非空洞说教。同时,她也坦诚分享困惑:面对个别学生对思政课的抵触情绪,担心自身引导方式不够精准,难以达到理想育人效果,不确定是否属于师德践行中的 “能力短板”。
宋晓燕老师则在 “真信仰” 基础上,补充提出 “责任要实” 的重要性。她表示,思政课的师德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在批改《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时,发现有学生直言 “对志愿服务没兴趣”,她没有简单以分数评判,而是通过课后沟通了解到学生认为 “志愿服务无意义”,随后推荐其参与社区敬老活动。如今,该学生已主动在班级发起志愿服务小组,用实践印证了 “做实责任” 的育人价值。不过,她也表达顾虑:当前网络信息繁杂,部分学生受错误思潮影响,课堂上常提出尖锐问题,担心自身回应不够全面,可能影响学生对正确价值观的判断。
       破解实践困惑:支部精准施策护航师德提升
       针对两位教师的困惑,阎君梅书记首先肯定 “真信仰”“实责任” 是思政课教师师德的核心内核,并明确回应:杨玉梅老师关注的 “引导方式精准度” 并非能力短板,而是师德持续提升的方向,后续支部将组织思政课教学案例分享会,汇总教师应对 “学生抵触情绪” 的经验技巧;对于宋晓燕老师提及的 “网络思潮应对” 难题,支部将开展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 “精准回应、有理有据” 的方法。
       同时,阎君梅书记进一步强调 “言行一致” 是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延伸 —— 课堂上讲 “诚信”,课下就要在学术研究、师生交往中做好表率;课堂强调 “尊重他人”,课后与学生沟通时就要践行倾听之道。围绕这一话题,杨玉梅老师分享体会:曾有学生玩笑式询问 “是否会发表学术不端内容”,这一细节让她更加注重学术严谨性,如今撰写教学论文时会反复核对引用文献,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 “诚信” 榜样;宋晓燕老师也谈到,自己在课后沟通中刻意保持 “不打断学生说话” 的习惯,有学生反馈 “老师愿意听我说话,我也更愿意听您讲课”,这让她深刻认识到 “言行一致” 比单纯说教更具育人力量。
       明确后续方向:三项举措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谈话最后,阎君梅书记总结提炼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的 “三个关键点”—— 真信仰、实责任、言行一致,并宣布支部将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一是本周内整理 “思政课教学育人案例集”,系统收录杨玉梅、宋晓燕两位老师分享的实践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二是下月邀请专家开展 “网络思潮应对与师德素养提升” 专题培训,助力教师增强思潮辨析与回应能力;三是建立 “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互助小组”,由杨玉梅、宋晓燕担任组长,带动支部全体思政教师共同提升师德修养。
对此,杨玉梅、宋晓燕两位老师均表示将积极配合支部工作,宋晓燕老师还特别提到,会在后续教学中持续强化师德意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每一节课的细节中。此次谈心谈话不仅深化了思政课教师对师德师风的理解,更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了支部师德建设的具体路径,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初审:赵焕丽
复审:黄海英
终审:阎君梅